这几天研究生入学了,我跟先生讨论说,现在新认识的朋友跟本科的那几个,氛围真是相差好多。
我本科班上是一箩筐的good girl,是周末只泡图书馆的学神们,我认识的一个,作息非常规律,晚上11点就会睡觉,第二天几乎雷打不动8点起,背书包去自习室。
这让一直晚上1点睡,第二天中午12点起的我,觉得自己是个......怪人。
但现在的几个朋友,也是跟我一样的咸鱼,所以很舒适,很舒适,不用早睡,早起,不会浸在图书馆,甚至前几天大家一起睡到自然醒,还差点误了课,照样笑嘻嘻。
我感叹说,如果我本科是这种氛围,我可能会挂科...但我会开心得多。
先生说:
其实学神们都不爱扎堆,不是故意要高冷,而是他们根本不介意自己是不是在群体之中得到了快乐,这不是他们所关心的,他们自己都有目标,有想法,他们的人生重点,不是当浑俗却惬意的小市民,是实现目标,践行想法。是挖掘自己的价值。
而通向目标的这条路,确实只能是一条独行的路,只有你一个人,一步一步,奔或挪,你是那信徒,苦果要亲自吞,无人代尝。
02
诚然,一个人所受到的,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,是超乎想象的巨大。
像是从前我也不算多用功,但至少也有对写作细致钻研;很近一阵子反倒到处跟玩,看周围人都高高兴兴地丧着,垮着,所以松懈得很了。
舒适的、安逸的环境,美得轻飘飘,近乎不真切,但它会让一个人的自我,逐渐模糊,逐渐被“享乐”所销蚀,类似于温水煮青蛙,软绵绵的温水过后,一切变得严峻滚烫。
有人说,20岁的合群会毁了一个人。
不是没道理,因为盲目的合群,一定意味着把自己的打算、自己的安排取消掉,去迎合别人的步伐。
这种迎合,除了给你一时的和睦,别的什么都给不了,但“合群”,倒也不必要是这么浅显的一层意思。
之前我看马东和许知远对谈,许知远是作为老派知识分子,对这个时代持清冷的、后退观望的态度,他说看到奇葩说花花绿绿的一群人,夸张地在荧幕里争论,让他“悲从中来”。
而马东呢,跟他相似年纪,却正好相反,选择和一群很新潮的年轻人开办奇葩说,融入95后们融入得了无痕迹。
有人说马东是向大众妥协,但我看到奇葩说所选的一个又一个新鲜的,有深度的议题,我觉得马东并不是抛弃了初心去合群的。
他确实选择了合群的方式,比如跟年轻人们混在一起,但他其实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,他并没有因为“合群”而违背。
一个人和他周围的环境是什么关系?
他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,这是必然的,但并不绝对。
他也可以对此克服,不论所居之处,是僻所还是闹市,只要心上随时悬挂一把剑,保持警醒与克制,便能拨开横生的枝节,踏过一地鸡毛与蒜皮,直往终点奔去。
他可以脱胎于周围的喧闹、熙攘,在灵魂里劈出一隅宁静。
03
跟很多人不一样,我虽然常年写作,但平时的现实朋友圈,都还是些简简单单的在校学生。
没有人会跟我讨论怎么做选题,怎么涨粉,怎么运营,有人就此问我:这会拖累你吗?
曾经我也会怀疑:“是有拖累我的吧?”
但后来我明白,重要的不是我身边人能给我什么写作上的提携,而是我自己,能不能把这艰苦的一路,踏踏实实地,勤勤恳恳地走完。
我身边认识的很多常年写作,成绩不菲的人,其实还在公司上着班。白天是个小职员,下班还跟同事一起撸串,聊八卦,一样不耽搁,只是空闲时间里,他们会全情投入到写作中去。
合不合群并不是一种要拗出来的姿态,你可以跟别人胡吃海喝,甚至跟别人一起纸醉金迷,但你的心别被热闹表象迷惑,什么轻,什么重,你从来都得万分明确。
重要的从来不是你怎样对待周围的群体,而是你怎样对待处于群体当中的自己。
很多东西都是虚浮的,人到后面还是靠自己,靠自觉。
04
我们圈子里有一闺蜜,大学四年拿过无数次院系前三,无数次项目金奖,后来保送了理想学校的研究生。她给我很大的感觉是非常拎得清。
我们几个都算是很贪玩的人,能在外面待到11点就绝对不会早回去,还恨不能晃到凌晨。
但我闺蜜是出来玩也会算好时间,今天有XXX事要回去做,明天有XXX事要回去做,列得清清楚楚,而且在该忙的时候,我们打她电话约她,她一定是拒绝的。
这并没有影响像我们这样的废柴跟她的友情,她也知道,她一贯有自己的活法,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,作为闺蜜我们不会绑架她,她也不会因为我们而松懈自己。
年纪大了就会把生活的板块与板块之间划得泾渭分明了,像是从前喜欢一个人就会想方设法24小时黏在一起,无论朋友情人,成熟了些才懂得,有个东西,叫做界限。
界限之外,是纷繁的万象。界限之内,是坚定的自己,这个界限,是在你心里。是心上一杆秤。
只要不被别人的逻辑带着走,坚持自己的方向,不管周围环境多恶劣,多不利于你成长,你也自会找到养分。
在无论多么亲密的一段关系里,我们都始终不能忘掉:我是谁?我要做什么?
如果陶醉在“享乐”里,丢失了提升自己的宝贵时间,那你为这段关系牺牲得也太多了。
而成年世界从来都是不讲求牺牲的,它只看很后谁赢了。